最新消息

2022/03/27 【主日信息】與人和好的上帝-20220327

預苦期第四主日

第一經課:約書亞記5: 9-12
啟應經課:詩篇32: 1-11
第二經課:哥林多後書5: 16- 21
福音經課:路加福音15: 1-3, 11b-32


預苦期已經進入第四週,藉著這幾週每天讀經的經文,我們都一直被提醒,罪惡與試探原來與我們這麼接近。只要還活著,人就一定與罪惡脫離不了關係,要嘛被罪惡勝過而犯罪,要嘛因著他人的犯罪而受到連累。最後,我們只能得到一個非常無奈的答案:我們是罪人,活在罪惡之中。

但這罪惡是怎麼開始的呢?根據創世記的記載,亞當夏娃違背上帝的吩咐,吃下那不可吃的果子,罪從此就進入了整個世界。聖經對罪惡的影響有許多不同層面的敘述:刑罰、咒詛、勞碌、死亡與隔離。我要特別分享隔離這個主題,因為它與今天的幾段經文息息相關。

當亞當夏娃犯罪之後,他們就從此與上帝隔離,他們再也回不到伊甸園,再也無法享受與上帝同行的親密關係。用我們現代的話說,他們與上帝的關係破裂,因此就分開了。從此這一刻起,如何與上帝重新建立關係,就成了所有人類共同尋求的目標。

當然,上帝也從來沒有放棄人類,在整個救恩的歷史中,他揀選了挪亞、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,以至於整個以色列民族,期盼透過這些人,將和好的信息傳給所有的人。遺憾的是,這些都只是暫時的,因為人總是在和好的下一刻,再度毀約,背棄愛我們的上帝。

但這一次完全不一樣了,在今天哥林多後書的經文中,保羅提到上帝讓自己的獨生愛子耶穌來到這個世界,祂藉著基督使人與祂自己和好。而且,這個和好不再只是一個暫時的狀態,而是一個全新的創造。

故此,保羅說到:「若有人在基督裡,他就是新造的人,舊事已過,都變成新的了。」我要請弟兄姊妹留意,保羅特別使用「創造」這個詞彙,表明基督徒因著耶穌的緣故而擁有的,並不是與上帝關係的改善,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。

說得更直白一點,在第一次的創造中,亞當夏娃因著吃下分別善惡樹的果子而與上帝隔絕了;但在第二次的創造,就是耶穌復活那天,上帝在基督裡重新創造了我們,用祂的話語與聖靈。因此,不是我們努力想要討好上帝,與祂和好,而是祂重新給予我們一個新的生命、新的關係。

如果我們把保羅闡述的觀念放到今天路加福音的經文,就能夠更加清楚在浪子回頭的比喻中,耶穌教導的重點並不是放在小兒子身上,而是大兒子。但首先,我要先花一些時間,讓大家清楚路加福音15章這三個故事的架構。

第一個要大家留意的是,我們在看待前兩個故事:失羊的故事與失錢的故事時,因為浪子回頭的故事實在是太經典與太戲劇化了,往往時我們忽略,當這三個故事連結在一起時,路加其實有同樣的重點。

若是單獨看前兩個故事,我們可以很容易下一個結論:重點是歡喜快樂;但當我們讀到浪子回頭的故事時,卻往往把重點擺在小兒子的悔改,或是大兒子的怨氣與憤怒。

然而,越來越多聖經學者同意,這三個故事並非三個比喻,而是一個比喻,因為它們共同的元素實在太多了。三個故事都提到了「失去」:失去一隻羊、失去一塊錢,以及失去一個兒子。三個故事也都提到了「找到」,牧羊人找到了失去的羊、婦人找到了失去的錢,而父親,則是等到了一個浪子回頭的兒子。

除此之外,這三個故事的結局都一樣,就是「歡喜快樂」,牧羊人找到了羊而歡喜快樂;婦人找到了錢也歡喜快樂,最後,父親尋回自己失去的兒子,也同樣歡喜快樂。所以,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,耶穌在這裡所講的,其實是同一個比喻的三個形式。

那麼,把這三件故事理解成一個比喻與三個比喻有什麼差別呢?最重要的差別是如果是三個比喻,那麼應該會有三個耶穌想要強調的重點,但如果是一個比喻,則只會有一個重點。

這麼說好了,在浪子回頭的故事中,有些人認為「悔改」是這比喻的重點,正如在前兩段故事中,耶穌也都說到「一個罪人悔改」,天上的使者都要歡喜快樂。

但如果把「悔改」當作是前兩個比喻的重點,似乎有點說不過去,因為不論是羊或是錢,它們並沒有悔改,也無法悔改,它們只能被動地等著牧羊人與主人來尋找他們;反觀浪子回頭的故事,是小兒子醒悟過來,然後願意重新回到父家中,這才是一般我們所理解的悔改。

因此,如果這三個故事是三個比喻,那麼「悔改」的確有可能第三個故事的重點,卻不是前兩個故事的重點。不要忘了,十五章一開始就告訴我們,耶穌這三個故事是向那些法利賽人與文士說的,他們因為耶穌接近罪人而議論紛紛。他們在意的根本就不是如何才可以悔改得救,他們在意的是耶穌為什麼要接納罪人。

那麼,如果把這三個故事當做同一個比喻,那要怎麼解釋這段經文,以及耶穌與法利賽人的對話呢?首先,如剛剛所說的,「悔改」並不是這個比喻要凸顯的重點,因為法利賽人在意的並不是悔改。那麼,我們接著要問,重點是什麼?

讓我們再次回到這三個故事的共通元素:「失去」、「找到」與「歡喜快樂」,請特別留意,在今天浪子回頭的故事當中,其結局與前兩個故事並不相同。如果故事停在父親「歡喜快樂」,那麼就是三個一模一樣的故事,但其實並沒有。

在浪子回頭的故事裡,結局是雙重的,除了歡喜快樂的父親之外,還有一個不歡喜也不快樂的大兒子。也就是說,第三個故事除了原本的失去、找到與歡喜快樂這三個元素之外,還多了一個「不歡喜快樂」,而這個多出來的元素,正是耶穌試圖要回應法利賽人與文士的。

談到這裡,我們幾乎可以很篤定地說,耶穌在這個比喻中要談論的重點,就是歡喜快樂。並且在最後一個故事中加入了一些反面的描述,讓我們明白「歡喜快樂」有多麼地重要。因為,對一個父親來說,再也沒有比自己的兒子失而復得更值得歡喜快樂的事了。

讓我們帶著歡喜快樂的心回到今天哥林多後書的經文,我想,我們應該會非常驚訝地發現,保羅所說的正是浪子回頭故事。我們在天上的父親一直想要做的,就是與離家出走的兒子和好,所以,祂藉著基督成為我們的挽回祭。

但不僅如此而已,保羅接下來說到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,上帝竟然將勸人與他和好的使命賜給我們。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不知道這個使命對大家來說是否感到太過沈重?原來聖經不管說什麼,到最後的結論都是要我們去傳福音。某種程度上來說,是的。

但保羅在哥林多後書這段經文中所說的,與我們一般傳福音的認知有很大的差別。請注意,保羅說話的對象是已經信耶穌的哥林多人,但保羅還是對他們說:「我們替基督求你們,與上帝和好吧!」

是的,保羅勸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與上帝和好,正如同在浪子回頭故事中的那位大兒子一樣,他一直在父親的家中,可是到頭來,最需要與爸爸和好的,竟然是他自己。因為他不了解父親的心意,而只在意自己的感受與想法,所以,他無法與父親一起歡喜快樂。

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,倘若我們認為,傳揚這與上帝和好的福音有點沉重,或許就是因為我們與大兒子一樣,對於人與上帝和好這件事,無法歡喜快樂的面對。若真的如此,是我們需要再次與上帝和好,如同哥林多人一樣。

在浪子回頭的故事中,令我們感到溫暖與安慰的是,小兒子回家與父親和好的那天,父親是展開雙臂,無條件接納這位失而復得的孩子。這提醒我們這些大兒子,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,與上帝和好吧!祂也必定張開雙手迎接我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