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2021/04/29 【牧者心語】這是我的立場-20210429

親愛的家人們平安

一五二一年四月十八日下午,在萊茵河畔的一個小鎮沃木斯(Worms),一句簡鏗鏘有力的話衝擊了每個人的耳朵,在場的有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、幾位親王、眾多國會議員、大學教授與羅馬教宗的代表。

「除非用聖經的明證或清晰的理性說服我,(我不能惟獨信任教宗和議會的權威,因為眾所週知,他們經常犯錯並且自相矛盾。)因我被自己所援引的聖經所束縛,我的良心受上帝之道所左右,我不能夠也不願意撤銷任何東西,由於違心之事暨不安全,也不適當。我別無選擇,這就是我的立場,願上帝佑助我,阿們!」 

這場在沃木斯國會所進行的辯論,最終以馬丁路德被判定違法與異端作為結束,他的著作必須沒收與禁止,他本人則被下令立即逮捕。當然,許多讀者都知道,這並不意味著宗教改革的結束;相反的,路德與他的跟隨者並沒有被擊垮,反而更加高舉聖經的真理,專注於神學的教導。

五百年過去了,如今,幾乎所有的基督新教都視路德為宗教改革的先鋒,即便是當時與他針鋒相對的羅馬天主教,也公開承認路德是「耶穌基督的見證人」。 然而,在現代這個不看重宗派傳統與教導的教會文化中,我們似乎已經遺忘路德的立場為何。

儘管基督新教仍以宗教改革的傳承者自居,但我們真的繼承了宗教改革的精神嗎?抑或只是披上這層外衣為號召,卻與路德漸行漸遠呢?若真的如此,那我們與五百年前的天主教會又有什麼不同呢?

這篇文章將以路德在沃木斯國會的答辯言論為基礎,分別以「路德的良心」、「路德的勇氣」與「路德的禱告」三個面向來說明,這已經陳了五百年的老酒,對現代教會仍有醍醐罐頂的功效。

一、路德的良心

簡單來說,路德在沃木斯國會上答辯的立場十分清晰,就是拒絕撤銷他所有的著作。之所以有這樣的立場,自然是因為羅馬教廷要求他必須撤回自己的言論與著作,包括但不限於:《九十五條論綱》──直指悔改的真義與贖罪券的謬誤;《論善工》──提到真正的善工是憑著信心在基督裡所做的,而不是按著教會的規定;《論羅馬教宗職權》──表明上帝的國不在羅馬,而是在信徒心裡,惟有基督才是教會的元首;《致德意志基督徒貴族的公開信論基督徒社會改革》──主張拆毀天主教設立的三道牆,認為所有信徒都有祭司的職份;《教會被擄於巴比倫》──拒絕承認缺少上帝話語與可見記號的聖禮,重建信徒的聖禮觀;《基督徒的自由》──闡明基督徒因著耶穌已經得著真自由,並批判羅馬教會倚重善行的教導。

可想而知,這些著作接二連三地踩到教廷的底線,一五二○年十月十日,路德接到教宗利奧十世的諭令,必須在六十天內撤銷這些詆毀教會的言論,否則就施以絕罰(俗稱開除教藉)。但路德反倒在十二月十日(滿六十天)那日,公開焚燒教宗的諭令,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。

這樣看來,在路德說出「這是我的立場」之前,他早已經用行動向世人昭告自己的立場為何。不論是面對來自宗教群體(羅馬教廷)或屬世政權(神聖羅馬帝國)的逼迫,路德的立場十分堅定:「除非用聖經的明證或清晰的理性說服我,……我不能夠也不願意撤銷任何東西,由於違心之事既不安全,也不適當。」

許多人根據這句話,以為路德訴諸的是聖經與理性,其實不然。精確地說,聖經與理性是手段,但路德真正要強調的,是從上帝所賜的良心。在他早年的修道院生活中,因著嚴苛的要求與對罪惡的敏感,路德的良心遭受魔鬼百般蹂躪與折磨,他真實地體會到保羅所說的那種無力感:「我也知道,在我裡頭,就是我肉體之中,沒有良善。因為,立志為善由得我,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。」(羅7:18)

最終,因信稱義的福音使他重拾良心,路德深知,那是上帝藉著基督救贖的恩典所賜給他的。因此,即便路德的敵手以他過於看重自己的良心大肆批判,路德仍堅持初衷,將他的立場建立在那顆清潔的心之上。反觀我們,又有多少人的立場建立在自己的良心之上呢?還是更多根基於自己能夠獲得利益呢?

二、路德的勇氣

在沃木斯國會上冗長的辯論過程中,路德一度被柔性勸導,對手要求他為了和平的緣故,主動撤銷自己的言論與著作,止息紛爭。事實上,這也不是路德第一次面對這樣的提問,早在他發表《九十五條論綱》之後,便有人勸他以大局為重,不要製造更多的問題使教會爭論不休。

這樣的建議有沒有很耳熟?相信許多信主已久的基督徒一定聽過類似的言論,甚至自己就曾經如此勸告其他的基督徒,不要在言語上互相爭鬥,教會最重要的就是維持和平,才能夠彰顯基督的真平安與我們同在。事實上,當這一頂和諧的大帽子扣在頭上時,無論何人都會坐立難安。但路德面對這樣的聲音,卻大膽地以耶穌的教導回應。

「恰如基督耶穌所言:『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,乃是叫地上動刀兵。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…』(太10:34~35)所以我們應當想到我主的勸告是多麼精采,又是多麼令人恐懼。倘若我們試圖用咒詛上帝之道來達到平息動亂的目的,可須提防萬一開啟了令人難以容忍的邪惡的洪流。」 

路德在這裡展現他犀利的言論,痛斥想要粉飾太平的想法其實是在咒詛上帝的話語,因為耶穌已經提醒門徒這個信仰必然帶來分裂與疏離,但這並不是因為基督信仰的本質是暴力與爭競。真相剛好相反,是這個世界不願意接受光,所以強烈地拒絕耶穌的真理與福音。對路德而言,躲在黑暗中咒罵光線太強烈刺眼,絕對是無知且邪惡的行為。

另一方面,教會當然擁有耶穌基督所賜的真平安,然而,既然這平安是耶穌基督所賜,就不是靠著任何人發表或取消言論,或另外做了什麼而獲得的,而是祂白白的賞賜。有些堅持和平的基督徒在這一點上迷失了,誤將和平看最重要的目的,卻因此而應看上帝的道,甚至用和平的標準來檢視真理,若是真理說出會造成紛爭,那少說、不說便是,一切以和諧為最高指導原則。

路德的勇氣提醒我們,平安不平安並不取決於人做了什麼,因此,我們也不應將教會的和諧與否怪罪在某些人的身上,正如歸咎在路德身上一樣。上帝的話語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,真正的和平是祂藉著基督統管萬有所賜的。

三、路德的禱告

最後,這一個段落要稍微顛覆一下許多人對路德的刻板印象。特別是「這是我的立場」這一句聽起來霸氣十足的話,讓人覺得路德充分地展現了一位改革者所應具備的自信與堅韌,似乎他可以為了這樣的立場與全世界為敵。我並非要否定路德這樣的特質,而是要說明我們往往忽略路德另一個更重要的特質,或許,這才是驅動他說出「這是我的立場」的關鍵所在。

「我別無選擇,這就是我的立場,願上帝佑助我,阿們!」

這句話與其說是路德對沃木斯國會所有與會者的辯詞,倒不如說是他在無從選擇時對上帝的禱告。一開始發表《九十五條論綱》時,路德無意攻擊教宗的權柄,也仍然強調教會法規的重要;隨著事端擴大,路德逐漸意識到,當他越發堅持「惟獨聖經」的原則時,自己的立場就越發與當時的天主教會分道揚鑣。但是,他並不是為了博取名聲或為了反對而反對,才選擇在一本本的著作中加重對羅馬教廷抨擊的言論;路德之所以這麼做,是為了他所牧養的信徒群體。

路德關心的是被贖罪券轄制心靈、被嚴格的聖禮規定壓的喘不過氣、被錯誤的呼召觀所綑綁的平民百姓,他的許多著作被後代視為宗教改革運動的重要文獻,其寫作的初衷就是要使所牧養的信徒能夠從綑綁中被釋放,得著在基督裡的真自由。

然而,路德用一種近似無奈的口吻說到:「我別無選擇」。是的,是上帝所賜給他的牧者心腸促使路德為了所愛的弟兄姊妹的緣故,寫出這些曠世巨著,就算這些著作使他與羅馬教廷為敵,但他也只能如此,別無選擇。

因此,這並不是一個霸氣的宣言,而是一位牧者發自內心的祈禱。為了要糾正數個世紀以來人們在信仰上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,使人真實地聆聽耶穌基督的福音,路德陳述了自己的立場與主張之後,他懇求上帝幫助他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路德並沒有說這些言論是「上帝的立場」;相反的,他很清楚這些是自己的立場。因此,這個禱告並不是祈求上帝消滅或咒詛對方,也不是祈求自己的主張駁倒眾人,而是祈求上帝的保護,使他能夠繼續傳揚所領受的真道。

路德的禱告對現代教會著實是很大的當頭棒喝,近年來,特別是在政治、社會與人權的相關議題上,教會之所以捉襟見肘、窘態畢露,往往是因為要找到一個「上帝的立場」,試圖站在制高點上處理這些議題。但是,這些宗教道德的角度卻非一般社會大眾所能理解與接受的,最終只得弄得滿鼻子灰。

但路德卻不是如此,他透過聖經與理性找到了自己應當站穩的立場,即便面對兩難的困境,路德卻本著牧養弟兄姊妹的初衷,踏上這一條別無選擇的道路,然後祈求上帝的幫助。路德的禱告揭示了他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,無偽的信心(提前1:5);他並沒有以改革者自居,而是牧者,對牧者來說,要緊的就是專心祈禱與傳道(徒6:4)。

路德本著牧者心腸以上帝的話語餵養群羊,真實地關心他們的需要,然後,為著所做的一切祈禱,求上帝保護看顧。在這一點上,路德成為我們的榜樣與提醒,我們當效法他的良心、勇氣與禱告,這不單是路德的立場,也是我們這繼承宗教改革精神者的立場。
士煒
於2021沃木斯國會辯論五百週年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