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2017/07/02 【主日信息】你們給他們吃吧!-20200802

聖靈降臨節後第四主日

第一經課:耶利米書28: 5-9
啟應經課:詩篇89: 1-4, 15-18
第二經課:羅馬書6: 12-23
福音經課:馬太福音10: 40-42



上個禮拜,王長老從「沉默」這部電影,和我們分享有關「作門徒的代價」,而這禮拜,我們將從「悲慘世界」中,一起來思考什麼叫做接納。

故事的主角尚萬強從偷一條麵包開始,幾乎不被周圍的人所接納,好不容易熬過19年的監獄生活,卻又處處碰壁,飽受社會歧視。一天晚上,他被好心的主教接待,但卻半夜起來偷走主教家裡的銀器,後來被人贓俱獲帶到主教的面前。

出乎意料地,主教非但沒有揭穿他,反而還責備他走的如此匆忙,連銀燭台都忘記帶走。主教對尚萬強接納的舉動,最終改變了他的一生。

然而,這樣奇妙的經歷,卻與我們從小被教導的截然不同。打從出生開始,這個世界就讓我們明白,做任何事情都是必須附上代價。因此,若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同,我們就要先有相對應的態度或行為。

在傳統的家庭中,孩子們為了得到父母親的認同,經常在言行和課業上努力,期待可以換得鼓勵或掌聲;在一般公司行號裡,員工為了得到老闆的認同,在工作上勞心勞力,除了換取應有的薪資外,更希望自己的工作態度可以被欣賞。

要得到別人好的對待,必須先要有好行為。而若是他人恩將仇報,自己也完全沒有理由善待他。於是,對於尚萬強這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罪犯,許多時候我們就像追捕他的賈維爾警官一樣,認為罪犯永遠就是罪犯,不可以同情對方、信任對方。

然而,如果這就是我們看待罪犯的態度,那麼在我們當中,恐怕沒有任何一個人值得被信任,因為,我們都曾經犯罪,也都將會繼續犯罪。

幸好,我們的神並不是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們,我們從聖經裡知道,他不但接納犯罪的我們,甚至還差遣他獨生子耶穌基督死在十架上,為了免除我們過分。

話說回來,就算上帝這麼待我們,我們仍然對於曾經犯罪或疑似犯罪的人持保留的態度,甚至不信任他們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情。今天,我們就先從一個不一樣的角度,來看待先知耶利米和假先知哈拿尼雅的故事。

哈拿尼雅一登場,就先聲奪人地宣告,先知耶利米所說的預言即將結束,耶和華對以色列百姓的審判也告一段落,取而代之的是平安、祝福,還有復興。

從結果來看,我們都知道哈拿尼雅是一位假先知,不單是因為他所說的並沒有如期應驗,更是因為他根本就不是神所差遣的。但問題是,耶利米知道對方是假先知嗎?

我認為他是知道的,早在哈拿尼雅出現之前,耶利米就不只一次提到「假預言」的問題。有趣的是,若搜尋聖經當中有關假預言的記載,一共有12次之多,而其中11次都出現在耶利米書中,更有9次出現在哈拿尼雅出現之前。

我們可以說,耶利米書是聖經當中唯一一卷強調假預言罪行的經卷,如此看來,若耶利米不曉得什麼是假預言,似乎說不過去。

此外,耶利米書也經常提到猶太百姓的錯誤,就是誤信假先知的教導,認為災禍必定不會臨到他們身上;也不會見到刀劍與饑荒(耶5:12~13)。並且指責假先知的預言是「他們輕輕忽忽地醫治我百姓的損傷,說:平安了!平安了!其實沒有平安。」(耶8:11)在這種狀況下,想必耶利米必定會對先知傳講平安的信息特別留意才是。

第三,也是決定性的證據,耶利米的預言提到:「這全地必然荒涼,令人驚駭。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。七十年滿了以後,我必刑罰巴比倫王和那國民,並迦勒底人之地,因他們的罪孽使那地永遠荒涼。這是耶和華說的。」(耶25:11~12)

神在前一刻才藉著耶利米的口說出這段懲罰長達七十年之久,下一刻就在哈拿尼雅口中剩下兩年,改變之大令人匪夷所思。

當然,上帝並不是沒有對自己所說的感到後悔,因而收回他的刑罰,約拿時期的尼尼微城就是最好的證據。然而不要忘了,那也是因為尼尼微人全部都願意悔改的緣故,而耶利米時期的以色列人並沒有如此。

從這三個證據我們可以明確地說,耶利米知道哈拿尼雅是假先知,而所說的預言也不是從神而來,但這就更加令人難以明白。

今天,若有一位傳道人來到得勝堂中,我們透過各種方式,知道對方其實並不是真的傳道人,更不是基督徒,而且所說的完全違背聖經的教導,基本上我們絕不可能接待他,而是把他轟出教會,說有多遠就有多遠。

但是,聖經的描述卻告訴我們,耶利米竟然同意哈拿尼雅所說的話:「阿們!願耶和華如此行,願耶和華成就你所預言的話,將耶和華殿中的器皿和一切被擄去的人從巴比倫帶回此地。」

其實,耶利米的經歷和「悲慘世界」中那位主教類似,身為亂世之中的神職人員,想必已經接待過許多需要幫助的人,但這些人並不一定都是好人,或許真的有人對主教的接待深表感恩,但更多的是那種「我都已經吃不飽穿不暖了,你們這些神職人員餐餐都得飽足,還使用貴重的金器銀器,吃你們一餐也只是剛好而已。」面對這樣的狀況,主教仍然接待尚萬強。

講到這裡,我們已經開始進入「接納」這個行為的核心價值,那就是放下自己的擔憂,顧念對方。

接下來,我們來看看詩篇89篇。這首詩篇是從歌頌耶和華神的慈愛與信實開始談起,而用來說明神真的是擁有慈愛與信實的例子,就是上帝對大衛的約定。

對於大衛之約,我們大部分的人幾乎都從基督的角度來詮釋,神應許大衛的後裔作王直到永遠,這應許在耶穌身上完全應驗了。但是,我們卻常常在提到大衛之約時,忽視了上帝的慈愛與信實對大衛的重要性。

在聖經中,以色列前兩位國王被神揀選時的描述其實十分有趣。掃羅,一個便雅憫支派的大財主,是大能的勇士,比眾人還要高過一個頭,神揀選他無可厚非。

大衛,一個猶大支派牧羊人,身材並沒有高大,在被揀選的時候,只特別形容他是一位「容貌俊美」的人。今天,若要我們從當中選擇一人當總統,只怕大部分的人都會投票給掃羅。然而,上帝卻大大重用大衛遠勝於掃羅。

從大衛的角度來看,當他被膏立為王之時,你認為他最需要什麼?我認為答案其實就是大衛之約裡強調的上帝的慈愛與信實。上帝接納大衛,並不是讓撒母耳膏立他為王而已,而是不斷地用他大能的膀臂保護大衛遠,使他不致遭害。

在大衛正式登基之時,又以他的信實向大衛保證他的後裔必定永遠作王。神對大衛的接納並不是空口說白話而已,而是實際付出行動。

主教對尚萬強的接納也是如此,他並不是那種為了博取名聲,假意接待有需要的人,隨便給他們一頓飯就罷了。那天晚上,尚萬強偷走主教的銀器和銀盤,卻被警察發現。

當這位忘恩負義的人被帶到主教的面前時,主教卻表示那些銀器和銀盤並不是尚萬強偷走的,而是送給他的,更提醒尚萬強忘了將最好的銀燭台帶走。由此可見,主教接納的行動並不是隨口說說。這也提醒我們,接納的行動並不如想像中的單純,而是必須付上代價,而這代價往往就是背叛。

等一下講道結束之後,我們就要領受聖餐,這聖餐的意義正是耶穌基督對我們眾人的接納。但不要忘了,正因如此,他的身體才被背叛的群眾打破。

說了那麼多,總算要進入今天的福音經文,其實,這短短3節經文,和上禮拜的信息息息相關。上禮拜王長老透過「沉默」這部電影,和我們分享了作耶穌門徒的代價,看著那些因為信仰的緣故受逼迫的人,使我們再次反思,我真的願意為了跟隨耶穌的緣故,付上生命的代價嗎?

延續上週「作門徒的代價」,耶穌的結論其實並不難理解,那就是雖然作主門徒的代價是大的,但所得的賞賜也是大的。若我們能夠像耶穌接納我們一樣,去接納那些可能會背叛我們的人,這人必定會得到賞賜。

可惜的是,這個社會教我們的不是這一套,而是要我們「各人自掃門前雪,莫管他家瓦上霜!」路上發現有車禍,別急著下車!有人突然在大庭廣眾下昏倒,也別去急救!兩個人起爭執,也不要去理他們。

我們的世界因著一次又一次的背叛,早就已經失去了接納他人的動力。而活在這個世界的我們也是如此,因此,我們在意我們所失去的,遠勝過於我們能夠得著的。上個禮拜的經文「得著生命的,將要失喪生命;為我失喪生命的,將要得著生命。」不正是在提醒我們,我們要將目光的焦點放在所得著的。

喔~對了,上禮拜最後,王長老還提到前往厄瓜多的瓦歐達尼族傳福音的宣教士,其中一名被殺的宣教士Jim Elliot曾經有句話:「為了得著那不能失去的,因而失去原本不能保留的,這人一點都不傻。」耶穌告訴我們,接納的人必得賞賜,你看重這個永遠都不會失去的賞賜嗎?

談完接納的猶豫、接納的行動和接納的賞賜之後,我們或許就能略略明白接納的意義為何。在羅馬書中,保羅明確地告訴我們,我們這一群蒙上帝接納的子民,都活在恩典之中。

從接納的角度來看,就是我們可以不用猶豫要不要接納別人,也可以不用擔心接納對方要付出多大的代價,因為我們已經擁有遠遠超過這代價的賞賜──就是活在恩典之中。

主教臨別前告訴尚萬強,他已經在主面前贖了尚萬強的靈魂,並期待他能使用受贈的銀器去做正直誠實的事情。此時尚萬強陷入兩難,他大可利用這些銀器度過餘生,也可以使用這些銀器換取的金錢去對付那些曾經傷害他的人。

然而,最終他選擇按照主教的期待,使用金錢去作正直的事情,因為那是給他許多恩典之人的期待。

保羅亦是這樣提醒每一個基督徒,既然我們都已經活在上帝的恩典之中,就不應再度走回黑暗之路。反倒應該善用他的恩典,成為主所喜悅的人。上帝的接納除了使我們活在恩典之中,更是要我們按著他所接納我們的方式,接納我們身邊的人、甚至是,接納自己。

沒錯,今天信息的應用層面,我們要談接納四種人,而第一種就是自己。這聽起來有點可笑,但卻十分重要。許多時候我們接納的自己並不是真正的自己,而是想像中的自己,特別是活在上帝恩典之中的我們。

我們會覺得自己還算不錯,雖然有錯,但神早已赦免我們;雖然不配,但他依然揀選我們。但按照路德的認知,我們「既是義人又是罪人」,這才是真正的我們。若我們一天不能接納自己是這樣的人,就無法真實地體會活在主恩典之中的喜悅,而且若沒有這個層面的接納,我們也不用繼續往下說了。

當我們真的接納自己「既是義人又是罪人」的身分之後,接下來要接納的,就是那些和我們一樣「既是義人又是罪人」的人,簡稱「悔改的罪人」。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,因為接納自己和接納悔改的罪人,在本質上是接納同樣一種人。

遺憾的是,我們似乎對於那些曾經犯罪而感到懊悔的人,無法真誠地接納。若你有這種傾向,那就要回去檢視是否有無真誠地接納自己。

第三種人:我稱之為「不知道會不會悔改的罪人」。和第二種人不同的是,我們根本無從評估或了解對方是否願意悔改。今天信息中提到的亞拿尼雅,或是尚萬強就是這等人。接納一位認罪者對我們來說似乎還做得到,但接納一位尚未認罪的人,真的符合神的心意嗎?

其實,耶穌的行動已經告訴我們,當他遠遠地看見撒該在樹上時,他直接告訴撒該說:「撒該,快下來!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。」事實上,我們每個人也不都是這樣蒙上帝所接納嗎?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好行為,而是因為他先接納我們。

最後,其實本來只要講三種人,但因為兒主的孩子今天和我們一起聚會,我們加碼談第四種人:我們要接納小孩。提到接納孩童,相信我們很多人會想到主的話說:「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,不要禁止他們;因為在神國的,正是這樣的人。」

我要說,比起接納前面三者,有時候接納孩子對我們來說更是難事,原因除了是因為他們還在學習階段,會比成人更容易犯錯之外;更是因為我們對他們有那種上對下的關係。在華人的文化中,我們太習慣用教導的概念來對待孩子,做的好給糖、做不好給鞭,期待他們能在我們的循循善誘之下,分辨善惡。

然而,過度的作法卻讓我們用教導取代接納。一個在聚會時坐立不安、吵鬧不停的孩童,又或一個專心聆聽講員分享的孩童,他們需要的不僅僅只是「糖與鞭」的教導,他們更需要被接納,需要我們更多的包容與擁抱,不是嗎?

今天是聖餐主日,我認為講「接納」是再適合不過了。聖餐所象徵的,乃是基督對我們每個人全然的接納,只要我們願意,都能夠受邀參加這豐盛的宴席。

我們不要忘記,這餅和杯是怎麼來的?打從一開始,上帝就願意接納我們,但卻因為人的背叛,神愛子的身體被打破、寶血為我們流出。但就算如此,耶穌仍然願意持續接納我們,使我們藉著他的身體與寶血,與他聯合。

這聖餐也如同大衛之約一樣,象徵上帝的慈愛與信實,他親自用自己的身體供應我們的需要,耶穌說他是生命的糧,他的腹中也流出那活水的江河,使凡喝的人永遠不渴。

此外,因著我們一起領受聖餐,我們彼此不再是局外人,而是真正的家人,而家人之間最重要的態度之一,便是接納,特別是接納在我們當中那又小的,他們或許比我們更常犯錯,但卻和我們一同活在上帝的恩典之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