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2023/03/20 【主日信息】瞎眼今得看見-20230319

預苦期第四主日

第一經課:撒母耳記上16: 1-13
詩篇經課:詩篇23: 1-6
第二經課:以弗所書5: 8-14
福音經課:約翰福音9: 1-41


剛剛我們一連聽到了今天主日經課的四段經文,應該很容易能夠觀察到這些經文記載的內容都與「看見」有關。首先是撒母耳記上,先知撒母耳奉上主的命令,前往耶西家膏立新的以色列王。

前往膏立新王的路上,撒母耳可能會猜想,這位被上帝選中的未來王者到底是什麼模樣?所以,當撒母耳看到耶西的第一個兒子時,或許是以利押的外貌實在就是他先前所想像的,因此他心裡就直接認定,就是以利押了!

然而,上帝直接否決撒母耳的想法:「耶和華不像人看人:人是看外貌;耶和華是看內心。」單單這節經文就已經提醒我們,我們用眼睛所做的判斷,並不是全然正確的。

詩篇呢?詩人雖然看見了許多危險與敵人,但他也同時看見了上主的保守與看顧。然而,許多時候,我們並不能夠同時看見這兩者,又或者說,當我們眼中看見艱苦患難時,就很容易對上主的幫助視若無睹。

以弗所書的經文段落中,提到我們如今已經因著耶穌的緣故,成為光明的子女。而光明帶給我們最大的益處,就是能夠看見以前活在黑暗中所看不見的,特別是我們身上的汙穢與邪惡。這些事情,將因著耶穌的來到而被顯露出來,我們只能認罪,然後求主赦免。

而今天的福音經課的結尾處,耶穌更是直接點出當時的法利賽人,同時也是我們所有人類共通的盲點:「你們若是失明的,就沒有罪了;但現在你們說『我們能看見』,你們的罪還在。」雖然有點弔詭,但即便當我們說自己已經蒙耶穌的拯救,因而能夠看見時,就算是這樣的我們,仍然是有罪的。

就讓我們個別來談論這段故事中的幾個人物角色,看看他們到底看得見什麼,又看不見什麼?首先,我們要最從容易被基督徒理解的法利賽人說起。

不論是在哪一卷福音書,法利賽人都對耶穌懷著滿滿的敵意,或者說,其實是耶穌故意藉著一些特殊的行動,激化他與法利賽人之間的對立與衝突。在這段經文中,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了盲人,我們認為這就是衝突的起因,但其實耶穌所做的,遠遠比我們想的還要超過許多。

根據《米示拿》的規定,有三大類三十九項工作是在安息日中不能做的,這三大類分別是栽種、混合與建造。耶穌吐唾沫在地上,可能因此使植物吸收養分成長,就已經有違反安息日規定的疑慮,而將唾沫與泥混合的動作,則直接違反了不能混合的要求。當然,抹這個動作也與建造有關。

簡單來說,如果只是在安息日靠著說話治好了這個盲人,那還有可能從希望對方趕快重見光明,來解釋為什麼觸犯安息日的誡命。但耶穌吐唾沫、混合泥土、然後塗在盲人的眼睛上,這根本就是一次犯好犯滿,明顯是故意的。

這樣的動作當然直接惹怒法利賽人,但也不是全部,至少有一部分人因著耶穌行的神蹟開始思考,他們長久以來所堅持的,是否真的這麼重要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許多法利賽人仍然認定耶穌就是觸犯安息日的罪人,因此想要將耶穌定罪。

於是,法利賽人找來了盲人,找來了盲人的父母,試著從這些人身上找到可以定罪耶穌的把柄。但就在這些談話的過程中,法利賽人在盲人的父母親那邊吃了閉門羹,他們什麼也不肯說。但諷刺的是,他們不肯說的原因,正是因為來自法利賽人宗教領袖身分施行的逼迫。

而面對盲人時呢?盲人對法利賽人對耶穌所做的事如此關心,以致於諷刺地問到:「難道你們也要作他的門徒嗎?」這正是法利賽人最大的盲點所在,他們關心如何陷害耶穌,卻表現得像是耶穌的門徒;正如他們關心如何討上帝的喜悅,最終卻成為徒具形式的律法主義者一樣。

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,這是否也是我們的盲點呢?當我們很認真想要做一件事時,一開始或許方向非常明確,然而就在執行的過程中,難免會因著遇到一些艱難而試著調整方向。但是當我們東調整一些,西調整一些時,最後竟然走的方向與原先的初衷完全不同。

法利賽人不就是如此嗎?他們原本因為國破家亡的危機意識,因而希望所有猶太人可以認真遵守上帝的律法,避免審判再次臨到。然而,當他們過度專注於此,反而促成上帝的審判更快臨到,因為他們與上帝的關係越來越遠。這也是耶穌為什麼說他們的罪還在的原因。

接下來要談的是盲人的父母親,他們原本是正常人,活在一個正常的猶太人群體之中。在他們的孩子出生之前,他們應該是過正常的猶太人的生活,常常到會堂去學習律法,也到聖殿去敬拜上帝。

但這一切,就在他們的瞎眼的孩子出生之後都改變了。經文一開始門徒的問題並不是問題,而是要提供我們一個背景。在耶穌時代,人們普遍認為若一個孩子生來就是殘疾,是因為他們的父母親犯了罪,因此上帝要給父母親的咒詛與懲罰。

然而,根據約翰的記載,法利賽人警告要將他們趕出會堂,可見這時的他們原本是被會堂所接納的。在這裡怪異的地方是,按照大部分猶太人的觀點,盲人的父母是罪人,而一個罪人,要被強調敬虔與潔淨的猶太人會堂接納,並不常見。

很有可能的是,他們花了很大的力氣說服宗教領袖,甚至作了某種程度的犧牲,才重新換得會堂的接納。可見,他們真正在意的,不是自己是不是罪人,也不是自己的孩子是否生來就失明,更不是自己是否討上帝的喜悅,他們在意的是自己能否被猶太人群體接納。

這一點,在他們聽聞自己孩子重建光明時表露無遺,這時的他們沒有絲毫的喜悅,因為耶穌的出現對他們而言似乎不是福音,而是讓他們原本安安靜靜的生活激起了極大的漣漪。他們不敢作見證,只因為還想要繼續留在會堂。

這一點,在他們聽聞自己孩子重建光明時表露無遺,這時的他們沒有絲毫的喜悅,因為耶穌的出現對他們而言似乎不是福音,而是讓他們原本安安靜靜的生活激起了極大的漣漪。他們不敢作見證,只因為還想要繼續留在會堂。

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們是否如同盲人父母親一樣本末倒置了呢?但他們因著看見自己殘疾的孩子,忘記了每一個孩子的出生,在上帝眼中都是祝福與恩典。所以耶穌才這麼說:「既不是這人犯了罪,也不是他的父母,而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。」

最後,我們要來到我們以為他的盲點已經被耶穌醫治,卻仍然存在盲點的盲人。這個盲人在故事一開始就已經得到醫治,別人是看見神蹟奇事的發生,他則是親身經歷這偉大的神蹟就發生在他身上。

然而,他卻到了故事的結尾處,才因為再次遇見耶穌而認信。這樣的故事情結在約翰福音是罕見的,約翰福音最著名的特色之一,就是描述人因著看見神蹟或聽見耶穌說話之後的反應。

有別於其他福音書中的驚訝、害怕、驚奇,約翰福音對人們聽見或看見耶穌的作為只有兩個反應:信與不信。盲人的最終反應仍是相信,卻遲延了,直等他再次見到耶穌,他才相信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。

特別的是,在第一世紀末期,使徒約翰所牧養群體的困境與盲人的困境非常相似。在小亞細亞,因著羅馬政府的默許與暗示性的鼓勵,基督徒開始受到大小不一的逼迫。有些是團體性地被社會排斥,因此基督徒開始轉往更低調的地方聚會。有些則是個人性地被歧視、羞辱,彷彿作為一個基督徒並不是什麼太光彩的事。

在這樣的景況下,許多基督徒的內心開始動搖。一直以來,他們認為得到基督的救贖恩典是非常美好的,正如同盲人被醫治而看見。但是在旁人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恐嚇與脅迫之下,讓他們對得救這件事產生懷疑。

這些人與使徒約翰不一樣,他們從來沒有看見過耶穌,是聽了約翰的見證而相信的,也被教導耶穌有一天還要再來。但現在就在痛苦患難之中,耶穌呢?沒有人看見祂、沒有人聽見祂的聲音,他們快要等不下去了。

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想,這同樣也是我們大多數基督徒的經歷。我們早已蒙救贖、早就領受了醫治恩典、早就成為新造的人、屬靈的眼睛也早就看見了。但這代表我們從此一帆風順嗎?不!當挫折壓力臨到我們時,我們一樣會開始懷疑,當初領受的恩典是否是真的恩典。

到頭來,我們如同被醫治的瞎子一樣,雖然看見了一切,甚至也看見了耶穌,卻仍然看不見耶穌。我們看不見耶穌在我們身上的作為,我們看不見耶穌的顯現,我們以為自己已經看見了,卻活得像是沒有看見的人一樣。

然而,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,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大家,耶穌看見了,這一切,耶穌都看見了。讓我們回到這段經文,經文中出現了超過十個看見,你知道是誰是第一個看見的嗎?是耶穌。

「耶穌往前走的時候,看見一個生來就失明的人。」是的,就在一開始,耶穌已經看見了這一前,所以他來到盲人的生命之中,也到了第一世紀小亞細亞的基督徒生命之中,當然,也到了你我的生命之中。

當祂再次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時,我們可能還是會問與盲人類似的問題:「主啊,人子是誰?告訴我,好讓我信他。」而耶穌是這樣回應我們的:「你已經看見他,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他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