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2025/11/16 【主日信息】兩間屋子-20251102

聖靈降臨後第廿一主日

第一經課:以賽亞書1: 1-10
詩篇經課:詩篇32: 1-7
第二經課:帖撒羅尼迦後書1: 1-4, 11-12
福音經課:路加福音19: 1-10


如果信仰是一間屋子,你覺得你的屋子會是什麼樣子?它的外表看起來如何?是那種外觀華麗、讓人一眼就驚嘆的氣派豪宅?還是有著獨特設計、讓人過目不忘的藝術建築?抑或是毫不起眼,外表樸實、與其他屋子並無兩樣的一棟小房子?

那屋子的內部呢?在格局的設計上,你這棟「信仰的房子」是講求生活的舒適與流暢動線,一切都井然有序、功能分明?還是你更注重休息,因此臥室特別溫暖柔軟?或是你最重視餐桌上的交流,讓廚房與餐廳成為家中最明亮、最豐盛的地方?

不論外觀或內部設計,一棟房子都需要維護。
那麼,這間象徵你信仰的房子——你多久打掃一次?當灰塵堆積、污垢出現,當牆角的裂痕慢慢擴大、木板開始腐壞,你是否願意停下手邊的事,好好清理?還是你會想:「反正還能住、也沒壞到哪裡去」,就這樣任憑它慢慢破舊、鬆散、變形?

在今天的舊約經課中,上帝藉著先知以賽亞所說的話,正是要對那一間看似整潔、卻早已腐敗的屋子說話。

那時的以色列人仍然在獻祭、守節、敬拜、祈禱——他們的信仰生活一切照舊,沒有少做任何一項宗教規條。那間象徵他們信仰的屋子,外表潔白如新,香氣四溢,滿是敬虔與秩序。從外面看,這屋子無可挑剔——典雅端正、燈火通明,連地板都被擦得閃閃發亮。

然而,上帝卻看穿了這一切。祂說:「你們許多的祭物於我何益呢?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油脂,我已經膩煩了;公牛、羔羊、公山羊的血,我都不喜悅。你們來朝見我,誰向你們的手要求這些,使你們踐踏我的院宇呢?不要再獻無謂的供物了,香是我所憎惡的。我不能容忍行惡又守嚴肅會:初一、安息日和召集的大會。你們的初一和節期,我心裏恨惡,它們成了我的重擔,擔當這些,令我厭煩。」

弟兄姊妹,你能想像嗎?上帝竟然對祂的子民說,這間你們以信仰之名蓋起的屋子——我擔當不起!為什麼?難道是因為這屋子太宏偉、太華麗,以至於連上帝也無法承受?顯然不是。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——不是上帝配不上人所建造的屋子,而是人所建造的屋子,根本配不上上帝。

上帝說祂「擔當不起」,是因為這屋子雖然滿是宗教的華麗裝飾,卻早已堆滿虛假的灰塵。祭壇依然冒煙,敬拜的歌聲依然嘹亮,但那裡早已沒有悔改的心。以色列人依舊在上帝的名下建屋、維修、粉刷、獻祭,但他們真正關心的,已經不是上帝是否在屋子裡,而是屋子看起來是否漂亮、是否比別人更屬靈。

上帝厭惡這屋子,並不是因為祂厭惡敬拜,而是因為祂厭惡那種「沒有祂卻仍以祂為名」的敬拜。這間屋子雖然掛著上帝的名牌,卻早已換了主人——住在裡面的人自己成了屋子的主人。

在預備這篇主日信息時,當我讀到這段經文,我不禁想到我們教會現今的光景。我們都同意教會是上帝的家,也深知「得勝」這兩個字並非指我們的成就,而是耶穌基督的得勝。

然而,會不會有這樣的可能——我們在這間信仰的屋子裡住得太久了?久到已經習慣它的樣貌、熟悉它的節奏,甚至開始覺得這是「我的」屋子。我們以為這是敬拜上帝的地方,卻漸漸把它當作可以隨心所欲的空間,想怎麼安排就怎麼安排,想說什麼就說什麼。

當上帝透過先知以賽亞對那間被宗教粉飾的屋子發出警告時,祂要以色列人看見——這屋子的問題不在牆壁、不在屋頂,而在居住的人心。

上帝藉著以賽亞警告以色列人,讓他們看見:這屋子的問題,不在於牆壁或屋頂,而在於居住其中的心。若我們不警醒,教會也可能變成那樣的一間屋子——牆上仍掛著十字架,但十字架不再刺痛我們;詩歌仍然動聽,但不再讓我們流淚;禱告仍然響亮,但已失去了真實的呼求。我們仍維持敬拜,卻在無意間,把上帝請出了祂自己的家。

就在我們以為上帝已經離開,屋子只剩下空殼的時候,今天的福音經課卻讓我們看見了另一個畫面——那位被人請出屋子的上帝,轉過身,親自走回來了。

路加告訴我們,耶穌經過耶利哥時,遇見了一個人,名叫撒該。撒該是個稅吏長,是當時社會中人人厭惡、被視為背叛同胞的罪人。若用「屋子」來形容他的生命,那是一間被人唾棄的屋子,裡頭堆滿的不只是金錢與貪婪,更是孤單與羞恥。

然而,令人震驚的是——耶穌在那棵桑樹下抬頭對他說:「撒該,快下來,今天我必須住在你家裡。」這是整個故事的轉折點。耶穌在一間滿是汙穢、被鄙視的屋子門前,停下腳步,主動向著自己為是主人的撒該宣告:「今天,我要住在你家裡。」

你會發現,耶穌不是客氣地說:「我可以進來嗎?」也不是溫柔地邀請:「若你願意,我想住一晚。」不!祂用的是命令的語氣:「我必須住在你家裡。」耶穌沒有在徵求同意——不管撒該怎麼想,祂是住定這間屋子了。

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,也許我們在聽完剛剛以賽亞書的警告內容後,心中早已感到羞愧,開始想著——我要怎麼清理這間掛著上帝之名、卻滿是灰塵與私慾的屋子?要怎麼把那些罪惡的垃圾一一清除?但就在我們準備動手打掃之前,敲門聲忽然響起——耶穌在門外說:「今天,我必須進到這間屋子!」

我們的本能反應是:「等等!至少讓我擦擦灰、收好雜物、整理乾淨再請祢進來吧!」然而,耶穌並不等我們,祂的敲門聲一聲比一聲堅定:「我必須進去!」

在這裡,你看見的是怎樣的一位上帝?是那位被奪走屋子後強勢奪回的上帝嗎?某個層面上是的——但那並非因祂霸道,而是因這屋子原本就屬於祂。祂不能容忍邪惡、敗壞與虛假充滿祂的家;祂要回來,不是為了拆毀這間屋子,而是要重新居住其中。

當耶穌踏進撒該的屋子,那原本陰暗、封閉的空間忽然亮了起來。沒有任何人催促撒該,也沒有任何律法要求他必須馬上行動——但就在耶穌的同在中,這間屋子開始發生改變。

撒該站起來,對主說:「主啊,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;我若勒索了誰,就還他四倍。」這句話不只是道歉,也不是一時衝動的發誓,而是這間被上帝重新居住的屋子正在被打掃的聲音。

路加特別指出撒該有雙重身份——他既是財主,也是稅吏長。在路加福音中,這兩種身份都有其特定的試探與責任。

對財主而言,耶穌多次提醒他們要成為善用錢財的好管家,不可被財富綑綁,而要使金錢成為祝福他人,特別是窮人的工具。對稅吏而言,耶穌與施洗約翰都曾警告他們,不可多取,只收例定的稅額;若欺壓他人,必須照摩西律法償還並加倍賠補。

撒該的話正好超越了這兩個要求。他說他要把一半財產分給窮人——這已經超過律法的規定,也超過一般財主能想像的慷慨;又說若他曾勒索誰,就還他四倍——這更遠遠超過律法所要求的兩倍或原額加五分之一。

這時的撒該想做什麼?他看起來早就知道上帝的心意,因此,他開始照著那位住進他屋子的主的心意,把整間屋子重新整理乾淨。那不是出於壓力,而是出於一種被愛、被接納的行動。

當上帝的恩典臨到時,屋子就不再一樣。那原本堆滿私慾與孤單的角落被光照亮;那曾經用來藏錢的櫃子,成了分享與祝福的所在。這不是人的自我改造計畫,而是耶穌的臨在所帶來的更新。

耶穌看著這一切,說出那句結論性的話:「今天救恩到了這家,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。人子來是要尋找和拯救失喪的人。」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天我們聽見兩間屋子的故事——而這兩間屋子,其實是我們信仰的寫照。

我們的生命,原本像那間外表仍有信仰的樣式的屋子,但裡面早已滿是灰塵、充滿自己的聲音。然而,上帝沒有放棄這屋子。祂親自來到門前,叩門、呼喚,說:「今天,我要住在你家裡。」然後,把這間屋子重新打造成祂喜悅的屋子。

接下來,讓我們以這首詩歌〈真實的悔改〉作為我們的回應。這不是一首懊悔的歌,而是一首讓屋子重新被聖靈打開的詩歌。當我們唱的時候,願這成為我們共同的禱告——主啊,求祢再次住進這間屋子,潔淨我們的心,讓我們成為祢喜悅的居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