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最新消息
- 信仰造就
- 主日信息
最新消息
2025/07/12
【主日信息】不遠的道,不遠的人-20250713
聖靈降臨後第五主日
第一經課:申命記30: 9-14
詩篇經課:詩篇25: 1-10
第二經課:歌羅西書1: 1-14
福音經課:路加福音10: 25-37
親愛的弟兄姊妹,在今天的講道開始之前,我想邀請大家回想一個問題:你是否曾經為了尋找上帝的旨意,而感到非常困難?是否曾想過:「如果我能聽見一個清楚的聲音、一個神蹟、一個明確的指示,我就知道上帝要我做什麼了!」
有些弟兄姊妹在緬甸短宣隊出發前,也曾這樣想。他們以為短宣應該是一段特別、神聖、充滿感動的屬靈經歷與旅程,彷彿非得離開自己的日常生活,才能在某個特殊的場域中敬拜上帝、服事鄰舍。
然而,當他們真正踏上緬甸的土地,才發現敬拜與服事並不如想像中那樣轟轟烈烈,反而是在孩子們純真的笑容中、在每日簡單的陪伴與服事裡,在與他們一同生活、傾聽他們分享畫作與聆聽故事的時刻裡,甚至在他們安然午睡時,上主的同在悄然顯明。
原來,上主的道不是遙不可及的奧祕,而是已經臨在我們中間——就在我們的心裡,在我們的生活當中。正如申命記今天所說:「這話離你很近,就在你口中,在你心裡,使你可以遵行。」
而福音書也提醒我們:當我們像那位律法師一樣問耶穌「誰是我的鄰舍?」時,我們往往是在尋找一個值得幫助的對象,但耶穌卻轉換了我們的視角——祂要我們不是挑選誰是鄰舍,而是成為那位願意靠近他人的人。
今天,我們要一起思想:這位不遠的上主,如何藉著耶穌基督來到我們中間;而我們是否願意,讓這不遠的道,在我們心裡成為具體的行動,去靠近那些上主所放在我們身邊、同樣不遠的人。
今天的福音經課是一段對話,那是一位律法師來到耶穌面前,開口問道:「老師,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?」
這個問題聽起來敬虔又正確,不是嗎?難道我們不也常問這樣的問題:「我該怎麼做,才能成為一個討上帝喜悅的人?我該怎麼做,才能讓上帝接納我?」但耶穌知道,這位律法師問話的動機並不單純。路加清楚寫道:「他是要試探耶穌。」
他並不是一個渴望尋求真理的學生,而是一個想證明自己正確的律法專家。他的心態不是「我要明白上帝的心意」,而是「我要證明自己早已知道該怎麼做」。
耶穌沒有立刻回答,而是反問他律法怎麼說。律法師脫口而出:「要盡心、盡性、盡力、盡意愛主你的上帝,又要愛鄰如己。」耶穌肯定他回答得正確,並說:「你這樣行,就必得永生。」
這裡的張力非常明顯:律法師問的是「我該做什麼」,他想靠行為來維持自己「繼承永生」的權利。這個「承受」一詞,在希臘文裡其實是「繼承」的意思。這正暴露了他內心真正的想法: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,我本來就有權利繼承上帝的國度,我只需要知道範圍有多大、條件是什麼,好讓我確認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。
所以,他接著問:「誰是我的鄰舍?」他並不是想學會怎麼去愛鄰舍,而是想知道「我只要愛到什麼程度就好」;他不是想跨越邊界,而是想劃定邊界。這其實就是律法的邏輯:給我一條線,好讓我知道我過關了沒;給我一個標準,好讓我證明自己不需要悔改。
弟兄姊妹,這不正也是我們的心態嗎?當我們問:「身為基督徒,我到底要服事到什麼程度?我要幫助幾個人、奉獻多少錢、參加多少聚會,才算是盡了責任?」我們是不是也在心裡問:「誰是我的鄰舍?」其實是想說:「哪些人不是我需要愛的?」
我們很容易把信仰變成一個檢查表,把恩典變成一種條件,把永生當成一份該領的遺產,只要我們行為端正、言語正確、出席率高、沒有出格,就自然可以繼承天國。
但耶穌用一個比喻,讓律法師與我們所設定的各種條件一一崩潰。祂沒有回答「誰是鄰舍」,反而說了一個「成為鄰舍」的故事——故事中的人不是在計算義務,而是在流露憐憫;不是在衡量代價,而是在體認痛苦。祂用這個比喻,拆穿我們的自義,照出我們內心的冷漠與防衛。
值得注意的是,比喻中冷漠離去的,不是惡人,而是剛從聖殿「下來」的祭司與利未人。這一條從耶路撒冷通往耶利哥的路,有高低落差超過一千公尺。耶穌說他們是「下來」,表示他們剛從耶路撒冷完成敬拜禮儀的任務,正在下山回家。
因此,他們已經完成了聖殿職分,不再受到與禮儀潔淨相關的條例限制。他們並不是因為「不能碰觸」,而是「不願停留」。這不是職責的約束,而是內心的冷淡;不是律法的阻攔,而是愛心的缺席。
弟兄姊妹,這樣的罪不是我們不熟悉的。我們每個主日也在聖殿敬拜、領受話語,但當我們離開教會、走在生活之路上,我們也常像那祭司與利未人一樣:看見傷痕累累的人,卻從另一邊繞過去。不是我們沒有餘力,而是我們不想付代價。
我們真正的問題,不是「該怎麼做才有永生」,而是我們的自義、我們的算計、我們的不憐憫,攔阻了那早已臨近的恩典。
當耶穌說完這個比喻後,祂並沒有給律法師一個清單,在上面打勾後就能承受永生,而是反問:「你想,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舍呢?」律法師回答說:「是那憐憫他的。」耶穌說:「你去照樣行吧。」
這句話,並不是叫他靠著行為來換取永生,而是拆穿他自以為義的心態,引他回到真正的問題:上帝的道不只是寫在律法書上,不只是背誦在口中,更是在你每天所遇見的那一位人身上——就在你面前那個需要你幫助的鄰舍身上。
也正如申命記所說:「因這話離你很近,就在你口中,在你心裡,使你可以遵行。」上帝的道,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,祂的話語不是藏在天上、也不是沉在深海,而是已經來到我們中間,並藉著耶穌基督道成肉身,成為我們可以聽見、可以認識、可以活出來的真理。
是的,耶穌就是那「不遠的道」。祂不是坐在高天等待我們爬上去,而是自己走下來,住在我們中間,行走在受傷的人群中,親自成為那位甘願蹲下、包裹創傷的好撒瑪利亞人。
而如今,這位耶穌的道也已經進入我們的生命,住在我們心裡。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知道什麼是上帝的心意,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讓這道成為我們的生命、成為我們的腳步、成為我們行動的力量。
弟兄姊妹,我們這兩年的緬甸短宣隊,就是這樣的經歷。許多隊員起初以為短宣就是要為上帝做一件奇妙的大事,但他們在緬甸發現,我們最常做的事情,是陪孩子唱詩歌、在陪孩子畫畫、在簡單的問候與聆聽中,讓每一個孩子知道:「你是被看見的,你是被記念的。」
是的,那些被遺忘、貧窮、受苦的孩子,其實就像比喻中被打個半死的那人。而我們能做的不是誇耀自己有多熱心,而是能夠像那位撒瑪利亞人一樣,停下腳步,靠近他們,把時間、體力、資源甚至自己擺上。
在晚上短宣隊的分享中,我們也曾經想過,如果這些難民孩子最需要的是資源,那我們大可以省下自己的機票、住宿與保險費,直接匯款給當地教會或慈善機構,不是更有效率嗎?
然而我們在短宣中體會到,他們真正渴望的,不只是資源,而是關係——是被看見的尊嚴,是被傾聽的故事,是有人願意跨越文化與語言的距離,與他們同住、同行。那些陪伴與注視的時刻,就是不遠的道成為我們的行動;那些彎下身來傾聽的瞬間,就是我們靠近了那些不遠的人。
我們沒有做什麼大事,也沒有什麼偉大的成就,只是學習做一件事:成為別人的鄰舍。這不是憑著熱情與能力,而是因為耶穌基督先成為我們的鄰舍,祂先靠近我們,祂先愛我們。
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天的講題「不遠的道,不遠的人」是對我們信仰生活的提醒。我們常以為上帝的道在遙不可及之處,要靠特別的屬靈經歷或超凡的見證才能觸碰,但其實,祂的道就在我們裡面、就在我們眼前。
祂要我們不是去尋找更感人的故事或更困難的挑戰,而是回到日常,回到身邊,問自己:「今天,我願不願意停下腳步,成為他人的鄰舍?」
耶穌不是在天上對我們說:「去愛人吧!」祂是走下來,走進人群中,抱起受傷者,成為我們的好撒瑪利亞人。而祂也呼召我們:去照樣行吧。因為這道,離你不遠;因為這人,就在你身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