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最新消息
- 信仰造就
- 主日信息
最新消息
2025/07/12
【主日信息】轉向上主的旨意-20250628
聖靈降臨後第三主日
第一經課:列王紀上19: 15-16, 19-21
詩篇經課:詩篇16: 1-11
第二經課:加拉太書5: 1, 13-25
福音經課:路加福音9: 51-62
今天是聖靈降臨後的第三主日,我們所讀的舊約與福音經課,呈現出兩組非常鮮明的對比:一邊是先知以利亞把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,以利沙立刻放下自己手中的牛軛與耕具,回應上主的呼召;另一邊,則是耶穌向門徒發出邀請,門徒卻一再地回應:「容我先……。」
這樣的對比,不只是行動快慢的差異,也不只是人物性格的對照,而是觸及我們信仰裡一個根本性的提問:當上主呼召我們的時候,我們是否願意轉向祂的旨意?還是我仍然選擇自己熟悉的地方,用自己熟悉的方法,做自己熟悉的事。
當我們談到「轉向上主的旨意」,這不只是一種聖經中的描述,也常常真實地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。對我來說,八年前決定來到新竹,就是一段深刻經歷呼召與轉向的故事。
當時,我在一間基督教出版社擔任執行編輯,負責靈修刊物的小故事撰寫與文稿校對。我的工作內容非常單純——每天上班就是關在辦公室裡,不是閱讀就是寫作,不然就是修改、校對、潤飾;偶爾,還會根據讀者回函的回饋,做一些細節上的調整與改善。
這樣的生活,對一個曾經歷八年多教會牧養的人來說,簡直是如魚得水。我滿心以為,這樣的生活正是主為我預備的合適道路。甚至帶著懷疑,自己是不是選錯方向——神學院畢業後,我是不是根本就不該去教會牧會,而應該直接進入文字與神學的事奉裡?(當然,這是當時內心比較主觀的想法。)
幾個月後,出版社的老闆找我談話。他肯定我在工作上的表現,也開口詢問我是否願意升任總編輯,負責整合好幾本靈修月刊的出版計畫。我幾乎沒有多想,就點頭答應了,並且懷著滿心歡喜的心情,走出他的辦公室。
那天晚上,我照常禱告。在禱告裡,我對上主說:「主啊,在這裡真的很好。像我這樣內向、越多人就越想躲在角落的人,能在出版社這樣的地方工作,實在太棒了。我可以每天讀經、看神學書、寫靈修小品、研究教會歷史……這些事我做起來都覺得很快樂,也很有意義。」
沒想到,我的禱告還沒說完,心裡突然浮現一個清晰的聲音:「在這裡真好?那我呢?你是不是忘了我當初託付你的事?你還記得嗎?你在接受教牧職份時曾這樣承諾我:『我樂意背起十字架來跟隨你,常常誦讀講解聖經,教導青年人,施行洗禮,尋找困苦者,幫助他們,探望病人,安慰孤寡。』」
正是這個聲音,促使我在幾個月後來到得勝堂,經過一連串的尋求與聘牧過程,最後蒙教會接納,成為這裡的牧者。這段經歷深深刻印在我的心裡。它讓我重新調整了對「呼召」的理解——我學會了什麼叫做「不是選擇喜歡的,而是順服那位呼召者的心意」。
今天的舊約經課,也描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場景。一個人正在他的崗位上、在日常的責任中,被上主的呼召打斷,而他選擇立刻順服,轉向上主的旨意。
先知以利亞走到田間,看見一位年輕人正在耕田——不是牽著一頭牛的窮人,而是掌握十二對牛的大戶人家。這並不是誇飾法,而是說明這是一個有相當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的家庭。十二對牛代表的是一個大規模的農業經營,能夠同時運作十二組牛隊,不但需要龐大的資產與人力,也象徵這家庭在當地的影響力與地位。
換句話說,以利沙不是一個需要尋找機會翻身的窮人,他不是因為人生失敗才轉向上帝。他是站在一個安穩、富足、前途可期的位置上,在他最習慣的本分中、最安全的角色裡,迎來了上主的呼召。
以利亞照著上主的吩咐,把自己的外衣披在他身上。這個動作,在古代近東世界是極具象徵性的——它表明以利亞正在傳遞職分,將先知的責任與身分轉移給下一代。以利沙似乎立刻明白了這一點,他並沒有推辭,也沒有逃避。他只說了一句話:「請容我先去與父母親吻別,然後我就跟隨你。」這句話有兩層含義:一方面表示他的尊重與負責,另一方面也象徵他即將與過往的身份切割。
接著發生的,是一個極為震撼的行動。他宰了牛,燒了器具,將過去耕作生活的一切資源全部付之一炬,象徵他已不再是家族事業的繼承人。他沒有保留退路,也沒有設立條件。他不是出於衝動,而是清楚地宣告自己的選擇——轉向上主的旨意,跟隨祂的差遣。
以利沙的行動,讓我們想起馬丁路德所強調的基督徒的聖召:在路德的理解中,每一個基督徒的職業、角色、崗位,都是上主所設立的聖召,而上主的呼召,不一定是要我們換工作,卻是要我們更換所隸屬的主權——我們不再是為自己或為家族努力,而是願意轉向上主的國度與榮耀。
以利沙的回應正是如此,他的犧牲,不是為了追求屬靈的名聲,而是單單為了對那不可抗拒的呼召作出忠誠的回應。
然而,當我們對照今天的福音經課時,這段經文卻帶來了不小的張力。為什麼以利沙可以請求回家辭別父母,而耶穌對那位說「容我先去埋葬父親」的人卻如此嚴厲?為什麼新約的耶穌似乎更不留情面,甚至對那些有家庭責任的人提出極高的要求?
這並不是因為耶穌不理解家庭關係的重要性,而是因為耶穌所帶來的,是一個終末性的國度呼召——祂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師或先知,而是上主親自來到人間、設立新天新地之君的彌賽亞。祂的呼召所承載的,不只是角色的轉換,而是全人生命方向的轉變。
這正是耶穌的話語如此直接、甚至顯得嚴厲的原因:因為天國的門正在打開,神的國正臨到地上,這不再是可以「稍後再說」的時刻,而是需要立刻回應的終末時刻。
以利沙回去,是為了與父母吻別後「就」跟隨以利亞;但耶穌所遇見的這些人,卻是以「容我先……」為條件——「讓我先去埋葬父親」、「讓我先去辭別家人」,說穿了,是先處理我自己安排的事,然後再來服事上帝。
耶穌看穿了這一切,祂不是拒絕人的親情,而是指出一個殘酷的事實:我們的跟隨,往往不是出於順服,而是出於自己認為「時間到了」的條件式服事。
我們可以在此問自己一個問題:我們是否也像這些人一樣,為自己的服事列出條件與時程表?「主啊,等我孩子大一點」「等我退休」「等我換工作」「等我讀完這本書」「等我心情好一點」「等我更有能力」……但耶穌說:「手扶著犁向後看的,不配進上帝的國。」
祂不是要我們毫無感情地斷絕所有人倫關係,而是要我們清楚認識一件事:如果我們總是讓自己的時程、經歷、安排、目標來優先於上主的呼召,那麼,我們很可能從頭到尾都在用自己的方法在「服事主」,而不是服事主的旨意。
還記得我一開始提到,我來到得勝堂牧會的經歷嗎?在剛開始的那幾年裡,我一直謹記那個來自主耶穌基督的聲音——那是祂的呼喚,把我帶回到一條我並不習慣,卻是祂要我走的牧養之路。
那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?並沒有。我要誠實地說,在這幾年愈加忙碌的牧會生活裡,我一度以為自己仍然是那位聽見呼召的僕人。但其實,我的心早已慢慢習慣了一種節奏——一種熟悉、可以掌控的服事步調。
我就像是尚未被呼召的以利沙,趕著十二對牛,在自己熟悉的方法與節奏中忙碌不已。我沒有離開崗位,但在這一切看似穩定的牧養中,我卻逐漸忘了:真正的牧會,不只是維持運作、安排與領導,而是要與主一同走向十字架的道路。
感謝主,在過去這四個月,我遠赴挪威,展開一段安息假期。我們一家人得著真正的休息,而我也在陪伴當地華人教會的過程中,被主再次提醒:我這幾年所忽略的,不只是事工上的細節,而是我心中是否仍然定睛在那位差遣我來的主。
更寶貴的是,聖靈透過同工說話點醒了我——我真的忘了什麼叫做牧會。牧會,不只是維持教會的運作,不只是主持會議、推動事工、執行計畫;真正的牧會,是像耶穌那樣,不求自己的喜好與成就,而是面向那象徵苦難與犧牲的耶路撒冷,走那條不屬於自己的道路。
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,上主的旨意,不在順遂裡、不在成功中,也不在舒適圈的安全感裡。上主的旨意,在十字架上——在那條呼召我們與基督一同背十字架的道路上。但這十字架不是絕路,而是通往復活的道路;祂既邀請我們與祂一同受苦,也應許我們與祂一同得榮耀。
耶穌今天的話提醒我們:既然已經手扶著犁了,就不要再回頭看。雖然我們仍可能會懷念從前的安逸,也會猶豫未來的方向,但當我們再次握緊那把犁,主耶穌的聲音就會在我們心中再度響起——不是責備,而是呼召;不是定罪,而是再一次邀請。
來吧!轉向上主的旨意吧。祂從未呼召我們逃離責任,而是要我們在原本的位置上、在日常的崗位中、在現實的掙扎裡,轉向祂的旨意——不是靠自己的力量,而是靠那住在我們裡面、天天加添我們力量的聖靈。